目前分類:雜談 (11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 804666.jpg   
 
    近日幫一位中年患者處理脂肪瘤的小手術,依慣例詢問患者的過敏史。一問之下不得了,他說「我十幾年前有藥物過敏過,嚴重到上葉克膜,就是那個柯文哲處理的。」哇,不愧是葉克膜先驅的柯P。一邊開刀我一邊和患者閒談,好好釐清他的過敏史。
 
       他說當年遇到原因不明的感染,去台大求診;不知道打了什麼藥物,嚴重到整個眼睛腫起來。後來病況嚴重,到上葉克膜的時候他什麼都不記得了。鬼門關走了一遭,我想,患者應該感謝柯P吧。
 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 剛剛和大師Leroy喝咖啡聊天。
 
  大師是非常反對機器人的,每次開一次刀就要講一次,諸如「他們說要機器人才可以縫,但是我用腹腔鏡都做到啦」「我每次都坐在椅子上開刀」之類的。每次他講課也必定揶揄一下機器人手臂這回事。
 
  機器人手術結果沒有比腹腔鏡優越,的確有些醫師完全用機器人手術取代腹腔鏡手術,結果完全相等,但是很貴。除了主刀者比較舒服以外,我也是不太能理解為何大家要戮力推廣;但總覺得這是個技能,要偷偷來練習(IRCAD FR有地方可以練習)。
 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最近有醫學生及PGY問我執業科別選擇的問題,不才林小安真是受寵若驚兼戰戰兢兢。尤其是對外科系有興趣的學弟妹,既擔心嚇跑你們又煩惱誤人一生,不得不內心戲一番才寫回信XD

     http://www.lilypadlane.com/surgeon-puppet/  

     本人為何要當外科醫師,以及外科住院醫師累不累?請看前文「接下來,誰要成為外科醫師(一)」「接下來,誰要成為外科醫師(二)」。

 

    這樣累值不值得?離開台北頂好大醫院去澎湖下鄉,以至下鄉結束無業休假的這段期間,我不時回問自己。答案是「值得」。因為有非常非常優秀的前輩與老師可以看齊;遭遇大量且各式各樣的案例 – 不僅是累積手術經驗,還是龐大的研究資料庫 --;訓練期間培養出革命情感的同儕,更是交流與互相幫忙的好夥伴。扼腕以往沒有再多問一些,多想一些,多吸收一些,誠然是初出茅廬的專科醫師皆會面臨的問題;學有不足焦頭爛額之際,真慶幸自己出自大廟,後頭有方丈可以指點甚至收拾,善哉善哉。過往這麼累,卻依舊是不夠的!有很多技巧,深度與眉角,是自己出來走跳才深感不足,必須時時請教與討論。這也凸顯出在大型教學醫院受訓的問題:周圍都是資料與前輩,卻很有可能被工作壓得無福消受。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image013  

     2012年8月20日,升任主治醫師不滿一年,第一例主治患者死亡。

 

    我回想起兩個多月前,老太太大吐血,經胃鏡多次止血不止時。我和唯一的家屬 – 一位宗親 – 解釋緊急手術的細節。老太太數月前才潰瘍穿孔開刀,大量出血前已經慢性營養不良體力不佳;當時我即覺得風險高希望小,也坦承的告訴家屬。宗親力求一拼時,我心中一聲哀嚎,不是因為夜半,是覺得徒然。(註一)

 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寫了這麼多外科醫師的窘境,想必有人要問:「講的那麼慘,那妳幹嘛不轉行做醫美?」。這個問題我也深切思考過,原因有四:

 

  1. 自認喜歡並且適合從事外科,自知個性比較不適合開業或醫美。

  2. 家人龐大且無私的支持。我的家人,外子,與外子的家人都在醫療體系內工作,外子也是外科醫師,能夠了解這行的辛苦,當我因工作不能如約時,大家都可以體諒。況且目前沒有小孩,比較沒有大量私人生活時間要求。

  3. 無迫切經濟壓力。

  4. 還沒有遇上令人「心死」(以及荷包死)的醫療糾紛。

 

 

    做內外婦兒急診麻醉重症等等一線救命科別的醫師,尤其是外科醫師,多半超乎尋常的「熱血」。種種人生際遇以及本身性格,讓我們有能力去儘量挽回,或試圖使患者的健康狀態止跌回升。誠然我喜歡手術,喜歡看到患者康復出院的臉龐;這份工作可以讓他人有機會重獲健康,我是自豪的。外科醫師多半「自high」,享受開刀順利以及患者康復的成就感。外科醫師多半也很「堅強」,因為工作壓力極大,若有閃失恐累人一生,非有一定心理素質不能勝任。既「自high」又「堅強」的外科醫師,雖然喜歡自己的工作,卻也不得不承認,若是有家庭或經濟上的需求,我也可能必須改變自己的工作型態。畢竟,人生的成就感不是只來自開刀啊!甚或,若是我遇上三千萬的醫療糾紛,所有從醫救人的熱血,大概會沉到馬里亞納海溝吧。

 538192_164086770389406_118446058286811_226532_1327929919_n  

 (本圖引自 醫勞盟: 醫療法律改革 十大工程)

    選擇成為外科醫師是讓我自己開心又驕傲的事情。我打算繼續做本行工作,但也承認眼前的路和玻璃一樣易碎。醫療行業所獲得的有形及無形報酬都逐漸下降,風險卻節節高升;面對日暮西山的執業環境,我很難說服自己,遑論學弟妹,說這條路可以一直走下去。醫師也是人,追求自己的付出與收益平衡是基本權利,歹路難走換行康莊大道,人之常情。這個行業不能只靠熱血以及新鮮的肝來撐,必須能讓新人願意加入,舊人願意繼續,共同精進,才有進步以及傳承的可能。現有醫療產業的困境,被健保及民粹捆得死緊,這個無解的狀態,導致體制內醫師不斷出走,是全民健康的極大隱憂。

 

     還在體制內的同儕們,請不吝告知長官及社會大眾,我們的辛勞與困境。現行健保制度與全民觀感,都需要體制內的同胞一起努力扭轉!

 

    非醫療體系的同胞們,請瞭解:醫療從業人員,尤其醫師,不是上帝。老天要人走,真的是盡力也喚不回來。醫療從業人員無一不是為了就醫民眾的健康而努力,患者的煎熬絕非我們所樂見。患者康復離院時的笑容,家屬一聲慰問與感謝,真的是醫療從業人員最大的欣慰。面對我們,請多一點打氣與鼓勵,好嗎?

 

 

     至於未來,誰會成為外科醫師?我想,就要看這世代的我們怎麼做了。

 

附註:延伸閱讀

   我為何放棄外科走醫美   <-   本系列文章寫到一半時,看到這位同胞很勇敢地站出來,實在佩服。而且他寫好快!想必都沒有睡覺啊。

   我是亮亮  

   <外科失樂園>志志看世界

    I-Chen Tsai, MD 


   

   

  

 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選擇非一線科別的醫師,幾乎第一考量都是自己的生活品質。選擇離開一線科別的醫師,更多是對整體環境的失望。其失望大約來自三個面向:

 

  1. 官方

    醫師長期超時超量工作(醫療以及非醫療),醫療中必有的併發症屢屢被放大為過失而擔上天價賠償與刑責。基層醫師感受到的官方是:更多的紙上作業(例如虛浮又耗費人力的醫院評鑑),越來越低的健保點值,越來越誇張的健保核刪。台灣健保受到讚揚,是持續並進階的壓榨醫療從業人員而成。「現有醫師人力不足」不應是推動友善就業環境的阻礙,而是必須突破的困境。

 

   163565_369380743110284_100001150831216_949277_927104438_n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醫療行業是工作的一種,關於工作的理想狀態是人人琅琅上口的「錢多事少離家近」,至少也求等值的付出與報酬。本文也很順應潮流的(?)來個超級比一比:


螢幕快照 2012-05-30 下午2.54.23  

 

 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 IMG_0121  

    結束住院醫師訓練生涯,取得外科專科以及大腸直腸外科次專科醫師資格,來到碧海藍天的澎湖下鄉,醫療業務量以及工作壓力大減。在這個美麗純樸的小島,我第一次體會到,什麼是「悠閒」。走路不用急,睡覺不需要安眠藥(是的,在平均睡眠六小時的時代,我還不時需要安眠藥),一天只需一杯早晨咖啡,下班可以去游泳,同事可以聚餐,假日可以睡到自然醒,是這麼美好的感覺!可惜,這種美好的氛圍在大多數的外科醫師工作環境裡,是不可能的。突然覺得可以瞭解,為什麼周遭環境裡,出身內科,感染科,腎臟科,胸腔外科,整形外科,骨科,耳鼻喉科,皮膚科......的同儕或前輩們,要投入醫美自費市場裡 – 重新學習一些知識技術(學習對醫師來說,真的不難),掛上笑容,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以及更多自由的時間。醫美市場裡的「業績壓力」至少提供報酬,醫療體系的「人命壓力」,提供了什麼?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

524358_149048828559867_118446058286811_182420_1104574471_n


    去年醫院評鑑時,依照評鑑規定「住院醫師不得超過三天一班」以及「加護病房必須隨時有專責醫師」,所有排班總醫師為了人力分配大吵特吵,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。事實上,在我的住院醫師生涯中,最高紀錄是一個月15; 某科天天是同一個人值班。那段期間,成大有位實習醫師疑似過勞死,衛生署特別行文調查各醫師的工作時數。本科的數字是我算的,因此記得非常清楚:

 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    最近醫療從業人員過勞的新聞逐漸升溫,鮮少看新聞的我,也藉由臉書上的相關團體「醫勞盟」得知不少消息。民眾除了新聞,最明顯的立即感觸應該是「很難排住院」; 因為護理師陸續離職,為避免形成惡性循環,許多醫院減床以挽留殘存的護理人力,也就導致許多非立即生命危險的患者,只得空空的等床,因為連加護病房的人力都短缺。遠程感觸可能需要年上下,民眾才會感受到,內外婦急診與重症醫學科醫師的短缺,將造成什麼樣的影響。看著臉書上同業們分享從業心得,很多失望,更多無奈。我不禁想問 「未來,誰會願意當外科醫師?」

 611538    

    

      在回答問題之前,應該先來看看「我如何成為外科醫師」。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world aids day 2010.jpg  

 

從台大進行HIV患者之器官捐贈與移植手術後,相關話題在醫療界沸沸揚揚。自衛生署長開金口說「主刀醫師要負責」,大概不只移植醫學界,所有跟手術有關的醫療從業人員都義憤填膺起來。石署長是內科及急診專科醫師,不知道可否有和血液感染疾病帶原者浴血奮戰的經驗?又或者曾經從頭到尾參與過移植手術的進行,知道那種膽戰心驚,夙夜匪懈,拼力親為,沒幾個錢拿還要冒大風險的感覺?

 

龐大的遺憾已經造成,只能期待亡羊補牢,為時未晚;衷心企盼受贈者以及移植團隊均能平安健康。受贈者及家屬,捐贈者家屬以及移植團隊的心中一定相當難受,只願他們能堅強面對。究責是絕對要的!不僅是修正台灣器官捐贈移植流程的瑕疵,也是國際醫療的借鏡。不才外科住院醫師林小安,對移植器官流程並不熟悉,不該發表意見;但對本事件所引發的議題「HIV帶原者是否應於健保卡註記」,有點小小心得。

 

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