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0121  

    結束住院醫師訓練生涯,取得外科專科以及大腸直腸外科次專科醫師資格,來到碧海藍天的澎湖下鄉,醫療業務量以及工作壓力大減。在這個美麗純樸的小島,我第一次體會到,什麼是「悠閒」。走路不用急,睡覺不需要安眠藥(是的,在平均睡眠六小時的時代,我還不時需要安眠藥),一天只需一杯早晨咖啡,下班可以去游泳,同事可以聚餐,假日可以睡到自然醒,是這麼美好的感覺!可惜,這種美好的氛圍在大多數的外科醫師工作環境裡,是不可能的。突然覺得可以瞭解,為什麼周遭環境裡,出身內科,感染科,腎臟科,胸腔外科,整形外科,骨科,耳鼻喉科,皮膚科......的同儕或前輩們,要投入醫美自費市場裡 – 重新學習一些知識技術(學習對醫師來說,真的不難),掛上笑容,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以及更多自由的時間。醫美市場裡的「業績壓力」至少提供報酬,醫療體系的「人命壓力」,提供了什麼?

   

   先來說說最近在臉書上看到的,發生在現職「救人」科裡的新鮮事件。

 

  事件一: 某神經外科學長,執行困難的腦部顯微血管手術後,患者順利出院。結果他與團隊住院醫師的名字大剌剌的被寫在患者兒子的部落格上。文中有褒有貶,有提到感謝該醫師團隊,但是又說「隔壁床的醫師每天都有來看,我只見到某醫師一兩次」; 也公開批評團隊住院醫師「細膩度有待加強」。

事實是,學長一天至少查房兩次,但多半是早上七點與下午六點之後(或更晚,因為非常忙),家屬很難會在的時間。很多時候,醫師是利用門診或手術室或急診室或實驗室甚或教室間的零碎空檔,跑來多看患者一眼。住院醫師更慘,早上比主治醫師早到,晚上比主治醫師晚走。而該住院醫師受批評的醫療處置,並不違背醫理。當醫療團隊盡心盡力早出晚歸的照顧你的家人,卻因為「沒有被看到來查房」以及「家屬不了解的合理醫療處置」,在網路上被指名道姓公開批評,試想,是多麼沮喪!


  事件二:某心臟科醫師看診時,針對一名自述有心瓣膜病史的中年婦女,詳加詢問以及執行理學檢查後,建議並說服她轉診去腸胃科就診,其症狀極高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而非患者自疑的心臟問題。轉診後腸胃科醫師同意這位心臟科醫師的看法,安排了相關檢查。未料該名婦女堅持不付心臟科方面的就診費用一百元,理由是「這樣問一問聽一聽就算是看診喔?」「醫生不是本來應該要有愛心,怎麼會跟我收錢呢?」 

   該名女性在診間嚷嚷之後,的確獲得退費。心臟科同仁儘管氣不過,考量後面還有很多患者在等,為免損害他們的權益,放棄與她爭執。試想,去律師事務所諮詢但沒真的打官司,能不付諮詢費嗎?命理老師論命,不見得提出什麼具體建議,金額恐怕也超過本次醫療費用。詳細的問答與檢查,提供正確的建議,民眾卻指稱:收費是「沒有愛心」的行為,還要大聲嚷嚷。該位醫師,以及多少遇過類似事件的醫療同仁們,能不沮喪嗎?

 

 

      事件三:這位當事人我不認識,故放上她的原文連結「請珍惜我們心中的火花」。

 

 

這些是少數案例嗎?不是。這類事件(莫名指控,投訴,患者或家屬的言語暴力,對醫療從業人員的過度質疑與不信任態度)幾乎天天都有新鮮貨,越是第一線救人科別,越多這種經驗,急診同仁尤多。醫療工作已經超時超量,醫療從業人員盡心盡力為了患者的健康而努力,結果總是換來批評,質疑,指責甚至恐嚇般的回應。試問,我們為什麼要從事這一行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leceyes 的頭像
    eleceyes

    eleceyes

    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