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選擇非一線科別的醫師,幾乎第一考量都是自己的生活品質。選擇離開一線科別的醫師,更多是對整體環境的失望。其失望大約來自三個面向:

 

  1. 官方

    醫師長期超時超量工作(醫療以及非醫療),醫療中必有的併發症屢屢被放大為過失而擔上天價賠償與刑責。基層醫師感受到的官方是:更多的紙上作業(例如虛浮又耗費人力的醫院評鑑),越來越低的健保點值,越來越誇張的健保核刪。台灣健保受到讚揚,是持續並進階的壓榨醫療從業人員而成。「現有醫師人力不足」不應是推動友善就業環境的阻礙,而是必須突破的困境。

 

   163565_369380743110284_100001150831216_949277_927104438_n

525039_314268861991194_841474058_n  

  1. 醫界前輩方

所有的改革必須經過陣痛期,歷經淬煉,才有機會創出新局面。最直接面對陣痛,最需要適應的改革的,就是我們的上一代。老實說,我每次看到醫界前輩端出「想當年我們是...(以下省略過去辛苦史的十分鐘)」,或是「加強培養後進醫師及醫學生之醫學倫理道德」這類理論,白眼都要翻出來。現在的醫師培育過程絕對不比以前輕鬆,甚至更繁雜;而醫德這東西不是用嘴巴講,是身教重於言教的。誠然醫界有很多前輩在醫學成就上值得景仰,但,「設法改善現有醫療生態困境」與「呼籲年輕醫師/醫學生拋頭顱撒熱血發揮大愛」相較之下,我想採取前者的前輩們,更令我敬佩。

 

 

  1. 民眾方

 

    我猜不只醫師,應該是所有醫療從業人員,都曾經有過這個念頭:「來就醫是我欠你的嗎?」

 

     患者客氣執禮,醫者謙和以待,是過往年代的常態,也是我曾以為的執業形態。曾幾何時,醫療行為已逐漸被視為消費行為,不時有就醫患者及家屬對醫療團隊呼來喝去,出言不遜。門診就診有先來後到,急診就診有輕重緩急,總是有許多人無禮且無理的想要越級。要求醫療「效果」的心態更是恐怖,出言恫嚇,揚言提告的舉動層出不窮。昨日出現法界人士自認遭到誤診,僅管司法還醫院及醫師清白,法官還硬是提刑事告訴的事件,更引起醫界同聲撻伐! 若是懂法的高知識份子率先恃法凌醫,媒體嗜血用標題殺人,我們怎麼能期待一個良好又安全的工作環境? 

 

     很多時候,醫療團隊花在患者的心力,恐怕比家屬還多。沒有醫者希望自己經手救治的患者走向不治,盡一切努力之後卻被反噬,這類事件不僅使團隊勞心勞力,更讓醫者哀莫大於心死。看診若未有拿到藥物,民眾即要求退費的狀況比比皆是。更有甚者,這份工作儘管日漸被視為「消費行為」,店家卻絕對不能拒絕「花錢大爺」的民眾,因為有「醫德」的帽子扣在頭上!

 

 

 

     醫療糾紛很多來自誤解,許多無醫療過失的案例(如合理比率的併發症,患者本來存活率就極低等等)之所以鬧上新聞與法院,不只是因為民眾對醫療的過度期待。部份也歸因於醫療團隊未能體恤患者及家屬的心情,或未給予足夠且良好的病情解釋,導致醫病間的「誤解」演變為控訴「疏失」。惟在超時過量的工作之下,除醫療技術行為外,提供心理支持,相關衛教和病情解釋的時間被壓縮的非常短。若有民眾基於資訊不對等的恐慌以及對患者的關懷擔憂,顯示出敵意或不理性態度,更加深醫病間的對立與誤解。

 

      當有非醫療故意過失的案例出現時,官方說「我們會落實醫院評鑑以確保民眾就醫品質」,前輩說「加入這行時即應有從事高風險行業的覺悟」,完全非當事人的不相干民眾說「沒有醫德!爛醫師!好好的人進去怎麼會死的出來!」(好好的人幹嘛要進醫院?)。你說,當事人團隊,誰還幹得下去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leceyes 的頭像
    eleceyes

    eleceyes

    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