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醫學生及PGY問我執業科別選擇的問題,不才林小安真是受寵若驚兼戰戰兢兢。尤其是對外科系有興趣的學弟妹,既擔心嚇跑你們又煩惱誤人一生,不得不內心戲一番才寫回信XD

     http://www.lilypadlane.com/surgeon-puppet/  

     本人為何要當外科醫師,以及外科住院醫師累不累?請看前文「接下來,誰要成為外科醫師(一)」「接下來,誰要成為外科醫師(二)」。

 

    這樣累值不值得?離開台北頂好大醫院去澎湖下鄉,以至下鄉結束無業休假的這段期間,我不時回問自己。答案是「值得」。因為有非常非常優秀的前輩與老師可以看齊;遭遇大量且各式各樣的案例 – 不僅是累積手術經驗,還是龐大的研究資料庫 --;訓練期間培養出革命情感的同儕,更是交流與互相幫忙的好夥伴。扼腕以往沒有再多問一些,多想一些,多吸收一些,誠然是初出茅廬的專科醫師皆會面臨的問題;學有不足焦頭爛額之際,真慶幸自己出自大廟,後頭有方丈可以指點甚至收拾,善哉善哉。過往這麼累,卻依舊是不夠的!有很多技巧,深度與眉角,是自己出來走跳才深感不足,必須時時請教與討論。這也凸顯出在大型教學醫院受訓的問題:周圍都是資料與前輩,卻很有可能被工作壓得無福消受。

 

 

人生畢竟不是只有工作,醫療工作也不是只有外科。如果「外科醫師工作種種」與「人生其他閒暇美好時刻與情感」擺在天秤兩端,後者的份量會隨年歲越來越重,可是要追尋卻越來越困難。我很幸運沒有在受訓過程中面臨這類抉擇,同時眼睜睜看到周遭此起彼落的遺憾 – 雖然沒有多到令人卻步,但總是引人感懷。這個「值得」是對我而言,不是對你們而言。

 

儘管扣著道德的高帽,醫療終究是種技能;其前景與錢景就是你的專業能力到哪個程度。平平是醫美技術,有的醫師做出來就是比較均衡有美感;平平是開刀,有些醫師就是速度快出血少品質佳。 無論選哪科都好,最重要的還是該科實際的內容,也就是你能否順利並常常愉悅的執行醫療業務。如果自己都覺得自己的業務範圍無聊,要做的好及長久也不容易吧?選科並非不可逆的選擇,假若做了一兩年不喜歡,再換也無妨。要從實習醫師或是PGY的粗淺認識去想像某科的實際內容,本來就難。專科做下去很有可能是三十到四十年的事情,所遇非科又何苦勉強?初戀就結婚是種幸福,但不是必要美德。

 

(至於要怎麼精進專業,麻煩移駕看看蔡依橙醫師部落格精選集「『醫療崩壞中,我該怎麼辦?』之醫護人員篇」。)

 

 

   三月隨W先生參加SAGES年度會議,聽了一些住院醫師訓練的相關研究報告,例如工時上限規定的影響,腹腔鏡技術課程的評量等等,甚是有趣。展場也令人眼花撩亂,關於醫師訓練的模擬與研究百百種,以下用照片說故事:


P3090639    

 P3110805  

Team training」有兩位指導員,指派參加人員扮演麻醉醫師,刷手護理師,流動護理師,手術助手等角色。指導員會丟狀況,例如進行膽囊手術時突然血壓掉,經過A處置之後發生B狀況......並不是要考驗臨床技術,而是希望這個練習能培養醫療團隊對「Safety Check」的熟練與敏感度,團隊默契,以及聆聽他人意見。

 

P3110780 


P3110792  

腹腔鏡手術模擬與紀錄。參加者使用腹腔鏡器械將橡皮塊移動到指定位置,過程會被紀錄及分析;所有多餘的動作,失誤等等都可以被量化評比,可作為腹腔鏡手術初學者的模擬與評量。這個模型還在發展中,參展的研究員頻頻發問卷來收集研究資料。不同年資與科別的醫生/醫學生的表現與意見,都有可能改良這個模型。

 

P3110798   

達文西手術的模擬訓練儀。這個我雖然去玩了,但是因為沒開過達文西,不知擬真效果如何。

 

 

參加SAGES讓我眼界大開!原來美國是這樣嚴肅的對待住院醫師訓練過程,其中許多參數都被量化,分析與檢討。同時為了病人安全(這也等同於醫療團隊本身的安全),各式各樣的訓練儀器以及模擬模組的研發,討論與應用,與其相關研究論文,不勝枚舉。這讓我開始思考「住院醫師訓練過程」該有的條件。目前我們的住院醫師訓練依舊是「學徒制」,但名醫大廟不等同於好老師好學校;大部份「學徒」都還是靠自己靠學長姐慢慢爬上來的;通常在專科醫師考試前,還會大大吃驚地發現自己知識真是薄弱。目前所有「住院醫師訓練學習評量」,行內人都知道那只是個浪費電子/紙類資源的評鑑項目 --- 自始至終我們就沒有某種專科醫師的完整訓練計畫,何來執行,效果與自我評量?「學徒制」就是從「做中學」,不是不好,而是在工作量龐大而繁雜的現今,光是日常業務就處理不完了,住院醫師還要寫研究論文,讀書作報告,兼差教學實習醫師等等...... 不是嚇跑新生就是累垮舊人。跟在好醫師身旁多看多聽,大量的技術練習加上自己的進修閱讀思考,誠然是培養好專科醫師之途;但日常業務量只會上升的今日,如何更有效率且更安全的增進新進醫師的能力,是必須積極探討與解決的問題,也是吸引醫學生之途。

 

 

回頭再看我自己的專科醫師訓練,我很幸運待在處處是名醫的榮總,更幸運是的遇到同時身兼名醫與好老師的前輩。住院醫師時期必須大量的閱讀論文並簡報,每週有多專科討論會,讀書報告,死亡與病例討論會,還有定期論文進度報告等等...... 這類苦差事,變成處理各種案例併發症的經驗,迅速從文章抓重點的能力等等。那些累到無法入眠的夜晚,想來十分值得。有時候我會想,若是我開過的手術份量打八折,但是多出來的時間去念書,去思索與檢討自己做過的手術,會不會更好?這當然沒有解答 – 更有可能的是,都拿去補眠了(至少比較健康)!

 

 

有沒有辦法讓訓練過程變得更好更合理?老實的說:非常難。尤其救人科們的業務量過大(目前看來,只會越來越重),醫療逐漸崩毀醫病關係緊張的現今,「合理並系統化的住院醫師訓練」議題大概被放到頗後面。親愛的學弟妹,如果你或是妳對開刀房的人生有興趣,那過勞的現況是無可避免的!要如何在龐大業務量下生存,並從夾縫中獲得知識,跟隨老師做研究寫論文,於每位患者身上學習,都是靠自己。要不要加入外科?林小安惟一能說的,也是最真誠的建議,在這裡重複一遍:「 你能否順利並常常愉悅的執行醫療業務?」如果外科的工作讓你滿足,獲得成就感,才是加入的理由。若是做了以後發現不適合不喜愛,那也毋需留戀。

 

 

每個人所企求的生活形態不同,每個醫學生理想的「醫師職業生涯」也不同,疲累付出與值得之間,只有自己才能衡量。無論去到哪個科別,總有些事情不會變:好的環境很重要,若是整體學術氣氛佳,時時願意學新技術新觀念,才有進步的可能;好的老師很重要,他可以適時的提點並發現錯誤,甚至提領你往更高一層面去;好的學長姐很重要,他們將是你的典範,更多時候他們就是你的老師;好的同儕很重要,在強者之中耳濡目染,不能並駕齊驅總也可以差強人意。

 

 

身為初出茅廬的外科專科醫師,還沒闖出什麼名堂,現下暫是無業米蟲煮婦一枚,我無權也無德無能鼓吹各位加入外科的行列。有時候同行會互相打氣「哎呀以後大家都會把我們當寶貝」之類的,但老實說眼下我可沒看到什麼曙光。但我也不會阻止你們,甚至要鼓勵你們提起勇氣 – 因為在浴血奮戰之後,外科醫師真的有機會讓病魔縮手。我們普遍乾脆,同時需要慎思及殺伐決斷,有時候用開刀狠勁表示對病人的溫柔。我們hypomania甚至bipolar,被健保的口蜜腹劍還有病家的不當期待同時狠宰,不過開刀的時候就是開刀。能夠因為手術讓病魔暫時退讓,感覺還是蠻不錯的。

 

跨過住院醫師以後我更知道,這行是永無止境的學習。住院醫師的疲累只是開始,後面還有更多高深的知識,甚至道德難題等著我們。也是因為經過這些,讓我有一個夢想:三十年以後,那段累得像狗一樣的訓練過程,會變成一種「當年勇」的歷史。我們的外科住院醫師會生活的比較合理,受到更活更有效率的訓練。彼時已屆退休年齡的我若忍不住話當年,住院醫師會忍住「又來了」的白眼眼神;而他們比當年的我,更聰明且更有能力。

 

這是而立之年,外科界初生之犢的我,所希冀的願景。

 

 

最後附帶一提,2006年的BMJ指出,雖然輸給藝人,男性外科醫師比內科醫師來的高及帥喔。本人可以提供不具科學效力的個人觀察:林小安認識的男醫師中,有腹肌的通通是在開刀房工作!而且,女外科醫師的外型打扮也普遍不賴~這樣有吸引新人嗎?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