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學校考試有沒有拿很高分,跟你是不是一個好醫生並不呈絕對正相關」,身為班上的渣滓,以前我總是拿這句話來安慰自己。這句話現在要改一下,「學校考試沒有拿高分,你想成為成為一個好醫生的機會就被大大降低了。」
喔,這就是令我扼腕的地方。
差不多這個時候,各位大夫遇到我們小intern的話題都是:「決定要走什麼科了嗎?」「要apply哪裡啊?」於是我就要從頭開始解釋一遍我的困境,或者說公費生的困境……
新制的衛生署公費生分發制度,可分成兩大系統,自訓以及外訓。自訓者,由署立醫院訓練,拿到專科醫師之後再下鄉,也就是說可能是3~6年不等的訓練年數在加上服務兩年。外訓者,可在醫學中心接受訓練到拿到專科醫生執照,再下鄉兩年。外訓缺限「人才羅織困難科」~因為署立醫院缺乏這些科別的人才,自己又不能訓練,因此提出20%的名額,希望公費生可以進入這些「人才羅織困難科」。包括整形外科,神經外科,病理科,急診醫學科,麻醉科,放射腫瘤科,放射診斷科,婦產科,核子醫學科以及職業醫學科。
所以想走內外小兒家醫精神耳鼻喉科的同學選擇自訓,待在署立醫院;有志「人才羅織困難科」的,則選擇外訓。聽起來好像很合理?
對我來說真是雪上加霜。
身為衛生署系統公費生,先天就不良。一個衛生署立醫院,資源怎麼跟醫學中心比?北榮有434名主治醫師(專科醫師大於此數),2900床;北部地區署立醫院,主治醫師最多的107人,病床最多700床……(這兩個數字還不是來自同一家醫院)。更別提相關週邊硬軟體設備的差別!有重症要開刀你會不會選擇去大醫院?反正健保會付錢啊~~~於是,就這樣,良好的養成環境,不見了。
在這種情況下,外訓條件變的極為優渥。可以在醫學中心訓練,更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種類的病患,有更多可使用的武器(檢查),接觸最新的醫學新知,有強力的後援,身邊許多醫界大老可以作為典範……可是外訓科別不是缺人嗎?應該是比較少人想去的科別囉?
錯~!官員的腦殘完全可以由此看出來。
1. 整形外科現在是熱門。升R3要搶整外缺,根本就是個搶破頭~要是拿了這個外訓缺,到時候沒搶到整外怎麼辦?喔那你摸摸鼻子回到衛生署系統從頭算你的服務年資吧。靠,這麼沒保障誰敢選啊!!!
2. 既然人才羅織困難,幹麼要限名額?每院平均分配到0.167位麻醉科醫師,有意義嗎?
3. 我心淌血之處。一年婦產科醫學會限制新收住院醫師在84名,近幾年都只收到30個上下,還不算後來跑掉的。投入婦產的人力日趨微薄的同時,急診,麻醉,影像診斷科卻日趨熱門。急診醫學科現在每年可收150位新進住院醫師,目前已有120位加入!本屆婦產科專科醫師通過54名,急診專科醫師則有128人。也就是說,儘管現在署立醫院缺乏急診專科醫師,但其數目正在成長。於是在這些「人才羅織困難科」的限制中出現了盲點,例如急診科的人才日益茁壯,但是連年困頓的婦產科,反而加倍受到擠壓。
我就這樣被擋在醫學中心以及婦產科的門外。
若是問我後不後悔以前沒有唸書所以現在沒有機會?並不。我喜歡那些被我「浪費」掉的時光。我拿來談戀愛,拿來悠閒,拿來看電影,拿來喝咖啡,拿來欣賞表演,拿來旅行,還有那些花費過許多精力的課外活動(還跟醫學以及服務人群一點關係也沒有)。那是我之所以為我。
我還是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,也相信自己會成為一位對得起自己的醫生。
謝謝那些對我的未來提出建議以及幫忙的長輩,學長姐,以及同學們。總而言之我要待在刀房裡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