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   週末的時候我常一早帶著小噗坐高鐵回台北娘家。爸爸開車到台北車站,接我們回家享用媽媽的手藝,晚餐後再返回台中,標準的高鐵一日生活圈。有了孩子之後思索不少教養方針,連帶的發現自己很多情緒與行為模源自原生家庭。每次和家人互動,總是會有很多心得。尤其是彼此在理念上的差異,常常是考驗我為母為女的溝通能力。
 
     家母廚藝一流,我難望項背,每次她都為了小噗和我大顯身手;午餐她做了軟嫩多汁的牛肉洋蔥漢堡排,鮮蝦粉絲,蛤蠣湯,炒豆干,芥藍菜......總之全家吃的好飽。小噗專攻蛤蠣和豆干,對漢堡排興趣缺缺,家母顯然頂失望(明明我吃了很多!)。小噗吃到差不多說要吃水果,聽說有龍眼更是樂不迭地大叫要吃龍眼。
 
    此時我媽說了一句對我來說超刺耳的話:「小噗先吃牛肉,吃了牛肉才有龍眼。」
    先解釋一下為何刺耳:參加了『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』的假日共學團後,一直期許自己能做到『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不恐嚇』的五不原則。老實說不打不罵很簡單(並非憋著不生氣),但是威脅利誘非常難以避免,但總之就是要儘量做。『先oo才有XX』就是典型的威脅利誘句,我趕緊制止,家母不高興了。
 
    『這樣小噗才會吃牛肉,營養才夠』
 
    『可是小噗已經吃了很多蛤蠣,蛋白質很夠了啦。不用這樣條件交換。』
 
    『條件交換有什麼不對?這樣以後她必要的事情不做妳就知道了!』
 
    『必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做的事,哪裡要用條件交換?』
 
     家母瞪了我一眼,沒多說什麼;當然我也摸摸鼻子止戰,繼續享用大餐。至於誰伺候小噗吃龍眼?當然是早早扒完飯等著疼孫的我爸啊!
 
     外婆(小噗的阿祖)和我們隔鄰而居,不時過來吃飯。高齡90的老人家,有些失智又不是很嚴重,看到小噗總是高興的,想要逗弄。晚餐時四代同桌吃飯,衝突此起彼落,現在想想真是很妙,完全適合寫劇本。
 
     家母給小噗炒了一大盤花椰菜,小噗卯起來用手抓著往嘴塞。老人家發話了『怎麼用手呢?』『不要用手吃飯。』小噗扁嘴,阿祖又多說了兩句,小噗眼淚撲簌簌掉下來放聲大哭。這下好了,家父和我忙著安慰小噗:『小噗可以用手手拿著吃,媽媽說可以,阿公也說可以喔。』;我媽和我哥則制止老祖宗:『哎唷小噗才不到三歲,有時候想要用手吃飯很正常,有吃就很好了!』
 
     四比一,小祖宗小噗和老祖宗阿祖兩方高下立判。老祖宗繼續發話叫小噗不要哭,小噗當然繼續嚎啕。
 
    『妳管妳女兒,我管我女兒啦!』我對阿祖說,整個惱了。
 
    『就是說麻!』我媽附和。說完立馬覺得不對,趕緊補一句『妳管好妳自己就行了,吃飯。』
 
      老祖宗一看屈居下風,竟然使出絕招 — 學小噗大哭!!小噗就此屈服嗎?當然沒有,她只是愣了一下,還是哭。我的天哪,一桌兩個老小同時哇哇大哭(雖然老的是想要逗小噗的假哭),五月都要下雪了。
 
      啼笑皆非的我最後把小噗的餐椅換了個位子,從面對阿祖改成90度角,中間隔著我爸。氣鼓鼓的小噗小臉嘟得老高,不停斜眼偷覷阿祖,一旦阿祖看她就扁嘴,我爸心疼得快要翻天。
 
     『小朋友委屈就是哭一下就好嘛。』我哥緩頰。
 
    『哪像妳以前那樣罵小孩!』我媽竟然對著阿祖補刀!望了她一眼,把『媽妳以前也不是蓋的啊』這句吞回肚子裡。吃飯,吃飯最重要。
 
      後來我試著和家母解釋為什麼不讓她條件交換:『就像我小時候你們也不會說考一百分有十塊,或是鋼琴每首彈五遍就可以吃蛋糕什麼的,因為這是該做的事情嘛。如果這樣要條件交換的話,是不是不給錢就不要念書跟彈鋼琴??』其實被逼著唸書或是彈鋼琴中間有權力結構的的上下關係(小孩就是要聽話!),不過再講這個就過頭了,我自己也實踐不夠。還是用可以簡單帶過的生活經驗舉例就好。
 
     『阿祖現在失智了,就跟三歲小孩一樣,不要計較』我爸說。
 
     『那當然啊!』  我立刻回答。會計較的不是我啊 — 當然這句話沒說。
 
     搭高鐵的時候,我試著和小噗說:『今天阿祖叫小噗不可以用手手吃飯,小噗好生氣,所以哭哭嗎?』小噗點點頭。
 
    『媽媽覺得小噗會用筷子吃東西好棒,小噗用手手吃東西也好棒。不管小噗用筷子還是用手手吃,媽媽都好愛好愛小噗喔。』『阿公阿嬤也是這樣想喔,小噗用筷子吃飯阿公阿嬤也好愛小噗,小噗用手手吃飯阿公阿嬤也好愛小噗』『阿祖雖然不喜歡小噗用手吃飯,但是阿祖還是好愛小噗喔』 我試圖補補愛。
 
    『小噗用手手吃飯,阿祖還是,還是會喜歡小噗嗎?』小噗想了想,冒出令人吃驚的問句。
 
    『對啊。阿祖還是會好喜歡小噗的。』我肯定地回答,心中萬分感慨。聽說三歲左右的幼童會開始測試大人的極限,不停的挑戰界線以確定自己是被愛的,現在大概開始了吧(握拳)。 
 
     傳統與共學的教養觀念常常在我心中衝突,煩躁的時候(也就是小噗沒有照我的期望行動的時候)會想:是不是因為成長背景、個性,讓我掉入控制與權力爭奪的循環裡?這絕非怪罪 — 以時代來說,我的父母開明到不可思議 — ,而是我總在我與小噗的母女關係中,看到家母與我,甚至外婆與家母之間的千絲萬縷,互相影響。不過家庭是這樣的:有期望與失望、控制與放手與反彈、溝通或強迫、反省或不反省,以愛為名包裹在一起。36歲的現在,稍稍可以看清裡面的脈絡,慢慢理解我所以為我的各種痕跡,才能提供小噗有愛有彈性的童年。
  
    以愛為名的教養,而不是以愛為名的控制。努力中。
     
 
DSCF3464.jpg
2015/3 ,四代同堂東京賞櫻。與外婆回她的大學母校。很有可能是最後一次帶她返日了。
 
     
 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親子關係 教養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ec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